印度外商直接投资为何快速下滑
四因素制约外资流入,净现金投资额大幅萎缩
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公布的数据,印度外商直接投资(FDI)从2020年的643.6亿美元峰值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276.1亿美元,降幅达43%。这一下降趋势并非由于地区安全局势问题,而主要受资本回流与撤资增加影响。
印度储备银行(RBI)数据显示,2023-24财年外商直接投资总流入为709.4亿美元,但同期资本回流或撤资金额高达444.7亿美元,导致实际净现金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67亿美元,几近于零。
过去四个财年中,净现金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滑,分别为379.9亿美元、368.8亿美元、229.0亿美元和67.0亿美元。新增外资流入虽保持基本稳定,但资本大规模撤离使净流入额急剧缩减。
工贸局的数据显示,2024-25财年前九个月(4月至12月),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624.8亿美元,其中168.7亿美元为再投资收益。然而,据印度储备银行统计,同期回流和撤资额已达440亿美元,预计该财年净流入可能趋近于零甚至出现负值。
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:
- “印度制造”战略吸引力不足:尽管推出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(PLI),但未能吸引美国推动的自华转移企业进入印度投资。相较之下,越南等国家更具吸引力。
- 公共投资乘数效应低: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带动私人和外国资本跟进增长。
- 保护性关税政策不利投资环境:“自力更生的印度”(Atmanirbhar Bharat)导向的贸易保护措施阻碍了外国投资者信心。
- 初创企业风险投资集中套现:近年来风险资本大规模退出也加速了外资回流。
与此同时,中国虽然外商直接投资额锐减,但从投资国逐步发展为投资输出国。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722.4亿美元,占全球总额的11%,仅次于美国。这表明即便在外资流出背景下,中国经济已具备自主发展能力。
巴西、印度尼西亚、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国家正积极吸引外商投资,印度必须严肃反思并重构其外资政策,避免在全球价值链重组中进一步边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