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国关税新政冲击中国跨境电商
自4月起,美国针对中国输美商品出台多项关税政策调整。包括对中国商品加征34%“对等关税”,叠加原20%税率后综合税率最高达54%,同时取消实施近十年的T86清关政策(800美元以下免税),转为征收30%关税或固定费用,并计划于6月后升至50美元/件。
4月8日,美国再次宣布将中国内地和香港小包裹征税额翻倍至90%,进一步加剧直邮模式下跨境电商的成本压力。
成本攀升加速行业洗牌
政策变化直接导致跨境电商平台面临关税、物流与合规成本三重压力。以客单价30美元的商品为例,综合成本增至约15美元,利润率从12%骤降至亏损水平。深圳某电商公司表示,其物流成本在过去一年中已上涨15%-20%,进一步压缩低客单价商品利润空间。
随着USPS暂停中国包裹服务,商业快递运费增加5-8美元,清关时间延长至两周以上,中小卖家退出美国市场的比例高达30%。而头部平台如Temu、SHEIN通过海外仓布局提升履约效率,进一步挤压中小商家生存空间。
供应链重组成为破局关键
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免税政策后,跨境电商需重构全球供应链网络。部分企业选择将库存前置至墨西哥蒙特雷,利用《美墨加协定》降低关税成本40%;消费品类则联合东南亚厂商进行“原产地洗牌”,使税率从54%降至36%。
海外仓建设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基础设施,菜鸟洛杉矶仓通过动态补货算法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至45天,滞销率控制在5%以内。国家税务总局推行的“离境即退税”政策为企业资金周转率提升20%,支持海外仓扩张。
危机中的转型机遇
在政策博弈持续背景下,预计2025年第二、三季度将成行业阵痛期,30%企业可能因“成本传导-需求收缩-库存积压”面临生存挑战。但与此同时,DTC(直接面向消费者)模式占比已提升至40%,品牌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。
专家预测,中美可能于年底达成关税豁免清单,约15%商品税率或将降至20%以下,为行业复苏提供机会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吉昌认为:“关税高压既是生死考验,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。”